首页 > 债券 > 其他债券 > 2012年国开行超长次级债投资价值分析(2)

2012年国开行超长次级债投资价值分析(2)

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12月19日11:18分类:其他债券

二、            风险因素分析

作为国内三大政策性银行之一的国家开发银行,于1994年3月成立,直属国务院领导。目前在全国设有38家分行。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截至2011年末,国开行资产总额突破6万亿元,不良贷款率0.4%,连续27个季度低于1%。较好地实现了支持发展、防范风险与提高业绩的有机统一。近年来,国开行的经营逐步实现多元化,其不但拥有国内最大的金融租赁公司,又先后成立了国开证券和国开金融等。作为中国金融市场上的一艘“航母”,国开行在实现稳健经营的同时,又领导着中国银行业实现新一轮的创新。

与四大股份制国有银行发行的AAA评级次级债不同,国家开发银行次级债券属于政策性金融债券,免于评级,其安全性毋庸置疑。

三、            次级债券价投资价值分析

(一)  定价分析

-    品种一 10年期(5+5

本品种为10年期含权债券,第5年末附有前提条件的发行人赎回权。近期未见5+5年期AAA评级次级债券发行,因此以近期发行的中国工商银行次级债“12工行01”(10+5年期)为参考基准。本年度5年期AAA商业银行次级债券到期收益率平均估值为4.60%,相同评级10年期商业银行次级债券到期收益率平均估值为5.03%,期限利差为43BP。12月14日12工行01的估值为5.18%,因此,我们预计本品种实际中标区间约在4.5%-4.7%之间。

-    品种二 30年期(25+5

本品种债券参考11国开56,票面6.05%,剩余期限23.84年,中债估值为5.73%,30年期商业银行次级债的中债估值为5.8%,考虑到国开行的准主权信用等级,且结合目前的市场行情及供给的稀缺性,我们预计实际中标区间在5.5%-5.7%之间。

-    品种三50年期(45+5

我们分别比较了20年和30年同期限的国债和商业银行次级债券的利率(见图一),本年度20年期国债的平均到期收益率估值为3.99%, 同期限商业银行次级债券到期收益率估值为5.57%,利差为158BP。本年度30年期国债的平均到期收益率估值为4.14%,同期限商业银行次级债券到期收益率估值为5.70%,利差为156BP。因此推断长期限国债和商业银行次级债券到期收益率估值利差约为157BP。本年度50年期国债的平均到期收益率估值为4.28%,可见50年期商业银行次级债券到期收益率应该在5.85%附近。考虑到市场需求及供给的稀缺性,我们预计本期债券的发行利率在5.7%-5.8%

图一:20年、30年期固定利率国债和商业银行次级债到期收益率

数据来源:WIND

(二)  市场需求

本期债券发行总规模为200亿,分三个品种。品种一为5+5年期,品种二25+5年期,品种三45+5年期,三向互拨。地方商业银行较多选择发行5+5品种,但国有大型银行受市场需求制约,较少发行此品种。相比于品种一,品种二较少发行;而品种三为创新品种,在中国债券市场尚属首次,根据过往次级债券承销经验,保险机构,特别是大型保险机构将为本期债券的投资主体。

近期发行的工商银行次级债和建设银行次级债均将5+5年期品种发行额度回拨至10+5年期,因此可见,投资者对于5+5年期次级债券的需求有限。但考虑到银行理财等资金的投资需求,以及短期限次级债券可以为发行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融资成本,预计品种一的发行量会相对较少。

目前在中国债券市场,只有附息国债发行30年及以上的超长品种。年内,30年期附息国债的平均到期收益率约为4.14%, 50年期附息国债的平均到期收益率约为4.28%,很显然,长期限次级债券的投资收益率会大幅度高于同期限的国债。因此投资超长期限次级债券,一方面可以拉长久期,保证保险公司资产、负债匹配;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

过去3年内,由于债券市场利率下行、银行类金融机构存款需求旺盛,进而推动协存利率上行,因此,保险机构更多的将资金投向定期存款。2011年下半年,5年期定期协存利率一度高达6%以上。但今年以来,随着存贷压力的下降,协存利率一路下行。存款利率的变化让保险机构将更多的将资金投入债券市场,因此,保险资金的进入也将成为本期债券成功发行的保证。

我们认为,本次国开次级债券的发行将打破超长债券仅由附息国债垄断的局面,填补超长次级债券供应的空缺,故将受到市场的热捧,尤其是品种三(45+5年期限)更具投资价值。

 

[责任编辑:邹晨洁]

分享到: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