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债券 > 债券资讯 > 中国债券市场将迎来长足发展(2)

中国债券市场将迎来长足发展(2)

经济参考报2015年12月21日10:46分类:债券资讯

核心提示:中国债券市场要更好地发挥直接融资的功能,改变商业银行为主的投资者结构。长短端债券收益率的变动,对货币政策具有极大的影响。虽然中国的“格林斯潘之谜”和“伯南克难题”仅仅初现端倪,但是,其中隐含的挑战,值得高度警惕。境外机构在增量资产的配置中,越来越偏好于中国债券。

李扬认为,中国债券市场有以下特征:

债券期限短期化

2015年,央行为了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大幅度增加了同业存单的发行:本年度发行同业存单4793只,较上一年度的437增长了十余倍,发行总额则从上年的4412亿元猛增到37827亿元,净增了近7.6倍。与此同时,2014年10月-2015年9月,期限在1年以内的债券也有了较大的规模扩张,此间,此类债券共发行7921只,发行总额为83734.72亿元,发行只数和发行总额占比分别为61.31%和44.49%。期限较短的同业存单和短期融资券的大规模入市,直接带动了2015年中国债券市场发行期限的短期化。

债券发行的短期化,自然引致存量债券剩余期限呈短期化发展:市场上短期债券存量有所上升,剩余期限较长的债券余额占比逐渐下降。资料显示,1年期以下的债券从2011年的17.3%上升到2015年的22.5%,1-5年的中短期债券存量由40.9%上升至46.7%;5-10年的中长期债券存量由26.0%下降至23.4%,10年期以上的长期债券存量由15.8%下降7.3%。需要指出的是,在商业银行为主要投资者的结构下,短期债券发行增多和全市场剩余期限的短期化,并不必然意味着短期偿债压力上升。

市场交易趋于活跃

2015年,银行间市场债券总成交金额再创纪录,达353.69万亿元,增长42.95%。其中,现券交易额增长96.79%,回购交易额增长35.96%。债券成交额与GDP之比从2000年35%上升到了2015年9月末的908%。这表明,中国债券市场的深度、广度和弹性均有所改善,债券市场的流动性也得到大幅提高。

新世纪以来,现券与回购交易结构出现了此消彼长的变化。2001~2010年,现券交易额占比逐年上升。2011-2015年,它们的占比走势出现反转,即现券交易占比下降,回购交易占比上升。这一变化,反映了市场的流动性变化以及货币政策的侧重点变化。

交易的活跃度和流动性上升,也反映在债券市场的换手率上。2000年,中国债券市场换手率为133%,2015年换手率则达到了1003%。

杠杆率无趋势性变化

若将债券质押融资认为加杠杆,则大致可用债券托管量/(债券托管量-待购回债券余额)来衡量杠杆倍数。需要指出的是,债券投资中的加杠杆途径多种多样,回购只是提升杠杆的途径之一,其它如优先/劣后结构同样能提升杠杆倍数。因此,这里的计算,与其说是杠杆水平,不如说是回购对债券市场杠杆的贡献度。此处度量的杠杆贡献度,应是上限。从历史走势来看,近一年来的银行间的杠杆比率有小幅的提升,但杠杆水平并不高。

在交易所债券市场,杠杆倍数可以用托管债券总市值/(托管债券面值-未到期回购融资余额)计算。交易所债市杠杆倍数一年来有小幅下降,原因在于,由于交易所公司债发行的放量和股市的大起大落,今年以来托管在交易所的公司债和国债的数量都有明显的增加,股市火热时用回购资金申购新股,6月股市回落后却仍然沉淀在交易所,导致资金供给增加而融资需求明显减少。

衍生品市场发展缓慢

近年来,以利率互换和国债期货为代表的利率类衍生品市场得到了稳步发展,交易量、持仓量等主要指标已经形成与现货市场相当体量的衍生产品市场。利率类衍生产品,尤其是利率互换与国债期货的发展,为金融机构提供了利率风险对冲的工具,较好地发挥了价格发现的功能,促进了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利于完善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

中国利率互换起步较晚,但最近两年得到了较快增长。2015年中国利率互换市场发展迅速,1至9月,利率互换成交50974笔,名义本金规模合计58436.63亿元,名义本金成交量较2014年同期增长120.33%。此外,中国利率互换市场还呈现出以下特征:各类参考利率中,回购利率成交量最大,且重要性继续提升;存贷款基准利率在互换交易的参考利率中受冷落;利率互换的期限集中在1年及以内的短期,中长期限不活跃。

2015年国债期货市场成交活跃,成交量及持仓量迅速倍增,已经形成与现货市场相当的市场容量。2015年1至9月,国债期货总成交量234.9万手,总成交金额22862亿元。国债期货自上市以来,价格总体处于上升趋势,与现货收益率下行走势高度一致。中国国债期货市场迅速成长,呈现以下显著特点:(1)风险管理完善,市场运行平稳,机构投资者参与度较高,投资行为较为理性;(2)价格发现功能得以有效发挥;(3)成为有力的利率风险管理工具,期货价格与国债现券价格保持了高度的相关性和一致性,充分保证了投资者利用国债期货进行利率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责任编辑:韩延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