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债券 > 企业债 > 62亿私募债到期 为何“违约风暴”难成现实

62亿私募债到期 为何“违约风暴”难成现实

金融时报2014年08月18日10:24分类:企业债

核心提示:总计高达62亿元的私募债将于下个季度到期,这是自2012年我国允许发行中小企业私募债券以来的最大规模。 如此大规模的私募债到期,是否会出现更多违约事件,以至刮起违约风暴?

“12津天联”本息违约,预示着中小企业私募债券违约风暴将至? 

这并非少数人的担心。 

从1.8亿元“13中森债”出现兑付危机,到“12华特斯”发行人浙江华特斯破产重整,令该私募债同样遭遇兑付危机,再到此次“12津天联”本息违约……私募债频频违约,让人们对即将到来的私募债集中到期兑付充满担心。据招商证券预计,总计高达62亿元的私募债将于下个季度到期,这是自2012年我国允许发行中小企业私募债券以来的最大规模。 

如此大规模的私募债到期,是否会出现更多违约事件,以至刮起违约风暴? 

综观当前各方面因素,违约风暴难成现实: 

“围绕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加快推进改革”,这是不久前中央政治局会议为下半年经济工作确定的基调。从表述顺序不难看出,“稳增长”仍稳居下半年各项工作之首。既然稳增长是首当其冲的任务,那么,但凡有碍于稳增长目标实现的不利因素,都需设法消除或将影响控制在一定范围。违约虽是建立债券市场纪律必然的过程和阶段,但大规模违约引起的连锁反应以及因此而引发的金融市场动荡,甚至由此诱发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显然与稳增长目标相悖,也是当前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的经济所难以承受的。 

从政策取向看,“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已成为下半年财金政策的着力点和落脚点,这也是稳增长目标实现的必要保证。为落实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的“国十条”,央行和监管机构近来频频发力,各种降成本措施不断出台。比如,央行在向国开行提供1万亿元抵押补充贷款(PSL)、向多家地方银行分别提供额度为5亿元至10亿元不等的低息再贷款后,又在日前动用再贴现工具,向部分分支行增加再贴现额度120亿元,降成本意图非常明显。此时,若任由私募债大规模违约,不仅让以上刺激政策的效果被对冲,而且违约还可能产生两种影响:一是私募债发行收益率继续攀高,企业融资成本持续上升;二是高风险的私募债无人问津,中小企业失去私募债融资通道。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与当前各方同心协力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政策努力相左。 

从流动性环境看,私募债大规模违约,应当是流动性紧缩下企业资金链断裂,进而引发连锁反应的结果。但今年来,货币信贷总量一直保持着较快增长。到今年7月末,M2同比增速远超二季度GDP名义增速。进入下半年,虽然7月份金融统计数据显示,M2增速有所回落,但货币政策定向宽松基调未变。在定向降准后,如今再贷款和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开始大展拳脚。虽然在总量宽松的前提下,不排除一些中小企业因为资金结构不合理而出现违约,但目前尚不具备出现大规模违约的流动性环境。 

从地方政府态度看,没有一个地方政府愿意债券或者信托产品违约发生在当地,因为这会影响当地企业融资环境。央行有关负责人在解读7月份主要金融数据时就特别指出,鉴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持续上升,“金融机构的贷款投放,特别是对一些信用风险集中的地区和领域的贷款投放更为谨慎”。可见,一个地方的违约情况,确实会影响银行放贷热情。从目前已发生的几单违约案例看,无论华通路桥4亿元短融券违约在最后一刻化险为夷,还是“12津天联”违约后,作为债券担保方的海泰担保和该债券的投资人,依然希望天津当地政府介入解决当前危机,抑或中诚信托诚至金开2号延期15个月兑付……所有这些,都告诉人们,违约时有发生,但血本无归非常罕见。因为过了偿还本息时点的违约,总会在后来被相关方以各种方式变通解决,刚性兑付的神话并未实质性打破。 

从监管层态度看,央行在日前召开的分支行长座谈会上明确指出,下半年将“加强对重点领域和行业金融风险的监测,及时化解和处置各类金融风险”,“各类金融风险”中,违约风险显然是重点监测的对象之一。而银监会不久前也在内部会议上通报,43家信托公司上报的风险资产超过700亿元,银监会将对这些风险项目进行分级监管。监管层对违约风险的关注,虽然从一个侧面表明,目前一些债券和信托产品的违约风险增加,但也表明监管层对这类风险的容忍度并非没有上限。为防止大规模违约发生,监管层将会加大监测和监管力度,及时化解危机。有理由相信,在监管层掌控下,违约风暴难以降临。 

总体看,今年稳增长是重中之重,“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平衡点”是理解违约是否会大规模爆发的关键。海外投行之所以在预测中国“雷曼时刻”到来上屡屡落空,就是因为他们未能理解“平衡点”的内涵。 

当然,目前违约被控制在有限范围,实质性打破刚性兑付的案例也时有发生,虽然大规模违约没有发生,但有关方面毕竟容忍了超日债违约、“12津天联”违约……违约的有序释放,表明高层不仅认识到了经济增速放缓下的违约风险正在快速累积,有序释放是当务之急,更意识到了在经济增速难回从前高增长状态的背景下,要容忍经济增速放缓,就必须容忍适度违约。

[责任编辑:吴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