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分析】中美利差收窄难阻机构看多情绪 外资加速流入中国债市仍为大势所趋

新华财经上海1月14日电(记者 杨溢仁)近期,中美10年期国债利差有所收窄,当前行至200BP附近。

分析人士认为,中美10年期国债利差依然远高于政策合意区间。考虑到中美疫情周期错位、经济周期错位、金融周期错位的现状,则在中国复产复工稳步推进、货币政策边际收敛的背景下,外资仍有动力加速流入国内市场。

中美利差收窄

根据历史经验分析,自2011年开始,中美10年期国债利差一直在均值的标准差区间内波动(39bp至158bp)。可2020年1月至11月,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扩散、中国疫情防控工作得当、经济领先复苏、中外货币宽松出现错位的大背景下,中美10年期国债利差从127BP持续扩大至249BP,创出了2015年以来的最高值。

然而,11月下旬至今,受永煤事件和疫情反复的冲击,在国内货币政策边际趋松的情况下,中美10年期国债利差开始逐步缩小,目前已行至200BP附近。

作为吸引外资流入的关键因素,中美利差收窄是否会影响后续外资流入的意愿,成为了眼下业界热议的话题。

“中美利差虽有所收窄,可依然远高于80BP至100BP的政策合意区间。”对于上述担忧,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覃汉给出了相对乐观的判断,“11月下旬以来中美利差持续收窄,但仍旧处于200BP的高位,高利差决定人民币债券对外资的吸引依然较强。”

此外,美债利率即使上行,也将有顶。毕竟,当前美国经济复苏仍然疲弱,这意味着依旧需要美联储进行流动性托底——即美联储很难退出QE,而这也将对美债利率的上行构成制约。

市场情绪乐观

随着我国经济复苏和人民币的稳定升值,外资持有人民币债券尤其是低风险人民币债券的意愿正在增加,如果我国2021年整体经济发展仍能延续2020下半年以来的势头,那么外资持有人民币债券的规模料会继续增长。

“国内经济料迎来后疫情时代的复苏周期。”在海通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姜超看来,2021年中国的GDP增速料达到8%的水平,其中,一季度GDP增速或超过10%。

“2021年中国经济有望持续复苏,我们预计今年GDP增速将有望反弹至8.2%。”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亦表示,“鉴于2020年四季度以来国内经济反弹势头较为强劲,且统计局最近小幅下修了2019年的GDP数据,因此我们对2020和2021年的GDP增速预测(分别为2.1%和8.2%)还会有向上调整的可能。”

美国银行全球研究部此前表示,由于看好中国经济前景,海外投资者正持续以前所未有的节奏增持中国债券。

天风证券研究所提供的数据显示,2020年12月,境外机构主要券种托管规模环比增加了1518亿。具体而言,境外机构分别增持了国债、国开债、进出口债、农发债849亿元、200亿元、36亿元、33亿元;信用债方面,境外机构依次增持了中票、企业债48亿元、1亿元;此外,境外机构还增持了同业存单353亿元(环比增加264亿元),并基本维持了对地方政府债的配置。整体来看,增量配置幅度呈上升趋势。

“不仅如此,来自‘强汇率+纳入全球三大债券指数’的助力亦不容小觑。”覃汉判断,“被纳入WGBI指数后,将有约1680亿美元的外资进一步流入国内市场——从10月开始分12个月完成,每月规模达140亿美元。”

外资流入仍是趋势

记者注意到,近期银行间债市利率经常出现尾盘加速下行的走势——即利率于全天大部分交易时间内保持平稳,但在下午3点以后出现一波显著下行。

究其原因,除了近期市场关注的疫情持续蔓延、配置需求集中释放期供给相对有限、资金面阶段保持宽松等个性特征外,由外资机构配置行为所产生的影响亦值得关注。

来自江海证券的研究观点认为,由于存在时差的缘故,下午3点以后,随着欧洲市场逐步进入交易时间,叠加国内机构3点后大多忙于前台成交和后台清算,报价逐步趋于清淡,则外资机构集中交易很容易推动市场形成单边行情。近期下午3点后的单边行情中经常能够看到外资机构活跃的身影。

大部分业界专家认为,在管理层明确表态金融业开放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且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外资不断加码布局人民币资产仍为大势所趋。

据券商统计,自2016年以来,境外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持有的债券规模已经连续五年增长。2016年至2020年,外资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持债规模分别为7975.93亿元、1万亿元、1.55万亿元、1.97万亿元和3.04万亿元,依次同比增长21.12%、20.79%、34.94%、21.47%和54.05%。

展望后续,伴随国内债市开放政策的逐渐完善,以及境外投资者入市便利度的提升,我国债市料将逐渐受到更多国际投资者的认可,而这将体现为越来越多的国际机构、长期投资者战略性选择增持中国资产,以及中国资产在全球的重要性进一步上升。

编辑:吴郑思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吴郑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