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分析】信用分层难题依旧待解 助力中小微筹资仍需多方协力

新华财经上海8月8日电(记者 杨溢仁)2020下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对我国经济复苏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仍旧不可小觑,中小微民企和消费类、交通运输、地产及贸易类行业内资质较差企业的信用风险大概率将有所上升。

分析人士指出,目前业界之于信用风险的边际抬升已基本达成共识,伴随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后续多措并举纾困民营中小微,助力高质量转型发展迫在眉睫。

信用债融资阶段骤降

根据Wind数据统计,7月信用债(包括企业债、公司债、短融、中票、定向工具)的发行量为7863亿元,比上月减少1061亿元,一改2月以来同比大幅上升的势头。更为重要的是,扣除到期量后,7月信用债的净融资规模仅为849亿元,约为6月的三分之一。在当前抗疫纾困的关键时期,直达企业的信用债融资骤降引发业界担忧。

“关键时刻却出现了‘掉链子’的情况,在下半年信用债到期、回售规模居高不下的环境中,若筹资主体——尤其是弱资质、中小微企业的债务滚续难以为继,那么信用违约的边际抬升将无可避免。”一位商行交易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

“5月下旬以来市场利率大幅上行,并逐步向债券市场传导——致使7月企业发债成本明显上升,这是导致7月信用债融资‘不给力’的主要原因。”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说。

记者观察到,7月以来,在信用债的主力品种当中,中票、短融的加权平均发行利率分别较6月跳涨了54BP和18BP,仅公司债加权平均发行利率与上月持平;而与4月的低点相比,上述三大券种的发行利率分别大幅回升了133BP、33BP和67BP。

“可以看到,在发债成本持续大幅上升后,部分企业于7月主动调整了发债计划,以等待更好的利率窗口。”王青说。

Wind数据显示,7月信用债推迟或取消的发行规模达472亿元,占同期信用债发行总规模的6.0%,而正常水平通常在3.0%上下。

“显然,投资者对信用实力较弱民企的避险情绪及对长期风险的较低偏好加重了实体企业的再融资压力。”穆迪分析师翟劲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将给许多中国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导致企业利润下降、现金缓冲减少及杠杆率上升,还将造成部分企业的融资困难。”

中小微筹资难题待解

不论是从债券违约的角度分析,还是就筹资的难易程度考量,现阶段民营中小微企业都是受创最为严重的一环。虽然其占有重要的市场地位,但长期以来始终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受访的多位一线交易员向记者表示,造成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其一,是小微企业生存状态差、违约率高。民营小微企业由于自身体量小、抗市场风险能力弱、经营财务不规范、行业地位低下,因此生存周期普遍较短。有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小微企业的平均生命周期仅为3年。

其二,是缺乏传统的有效担保条件。针对民营小微企业存活率普遍较低、违约率相对偏高的现实情况,金融机构往往会提出更高的第二还款来源要求。然而,民营小微企业通常缺乏足额有效的担保条件,无法像大中型企业通过房产或其他优质抵押资产、上市公司担保来申请贷款,亦无法像国有企业直接获得银行的纯信用贷款,其劣势不言而喻。

“尽管中国经济在逐渐复苏,可我们预计,未来企业的信用状况将取决于其所在行业及融资渠道的顺畅程度,而这也将促使企业的信用分化进一步扩大。”翟劲补充称,“有些行业的运营环境会在更长的时间内受消费者行为变化和出行限制影响,例如线下非必需品零售业和餐饮住宿等。从事此类行业的企业,尤其是那些运营和财务基本面本身较弱的中小民营企业,短期融资渠道将不足以助其应对下行周期。”

其三,是尽调信息获取难度大。民营小微企业的财务报表失真情况普遍存在,企业经营健康度与实际控制自然人高度相关,同时民间借贷、纠纷诉讼等潜在风险因素不易显现,因此金融机构在与民营小微建立授信合作关系时,总会面临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国内小微企业融资服务的实务经验表明,调查重点往往需要集中在前期大量的非财务信息判断上,通过多维度的客户画像开展风险识别。”上述交易员直言,“而该项工作费时费力,因此大部分金融机构对民营小微企业的偏好度难以提升。”

多措并举促精准纾困

“过去的十二个月内,在整个亚太地区(包括中国)的评级范围内,被惠誉予以降级处理的企业数量,超过了被升级企业数量的3倍。而仅仅在今年的第二季度,被降级的企业数,超过了被升级企业数的13倍。”惠誉评级亚太区能源和公事业主管兼中国企业研究主管王颖说,“身处新冠肺炎疫情于全球发酵蔓延的阶段,我们采取了非常集中的负面评级行动。”

无疑,时值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阶段,后续管理层仍有必要优化民营小微企业的融资服务,加大帮扶及纾困的力度。

综合业界专家建议,首先,各地政府应尽快制定扶持民营小微企业的实施细则,加强跨部门支持措施的整合,打造民企融资的综合支持工具箱。同时,常态化开展扶持政策的督导检查,及时评估有关政策的实施效果,做到政策“落地有声”。

其次,应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统合企业信息数据平台。目前,与民营小微企业经营相关、金融机构看重的风险识别与企业画像数据,分散在税务、工商、海关、电力、征信等各个职能机构,逐个获取数据对于银行开展小微融资业务的成本较大,阻碍了银行评估相关风险。

管理层后续可整合上述相关职能机构的企业数据,并建立服务金融机构的统一数据平台以及查询机制,以此改善金融机构服务民营小微效率的问题。

再者,建议积极探索金融科技,拥抱智能风控。可充分运用金融科技推动民营小微企业融资服务的发展,例如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这些技术在优化小微企业融资服务方面都有很多的应用场景。

各地政府可及早规划,对接、整合各类信息平台,建立小微企业“白名单”和“黑名单”,为金融企业创造便利条件。

不可否认,民营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存在已久,管理层需要系统性的“对症下药”。当前,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服务普惠金融的核心目标,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在政策、产业、技术与资金各个维度多措并举、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定能逐步解决这一问题。


编辑:翟卓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翟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