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市日报(5月26日)OMO重启利率未降击退信心 短端现券收益率反弹10BP

新华财经北京5月27日电(史可)继昨日因资金面边际收敛等因素大幅回调之后,债市周二(5月26日)再度遭遇重挫,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单日反弹约5BP,本周两日之内已经涨超10BP;十年期债主力收跌超0.40%。

盘初因央行在时隔37个交易日后重启逆回购,市场重燃宽松预期,多头情绪被激发,十年期债主力一度拉涨超0.15%。而后由于OMO利率并未下调,并且央行最终仅投放了100亿、7天期逆回购,公开市场量价均不及预期,期债跳水直线下挫,现券收益率迅速反弹,对资金利率敏感的短端现券表现更加疲弱,活跃券收益率全天反弹约10BP。

行情跟踪】

截至收盘,十年期债主力T2009报100.795,下跌0.42%,成交量为8.48万手;五年期债主力TF2009报102.435,下跌0.44%,成交4.33万手;两年期债主力TS2009报101.520,下跌0.24%,成交9457手。

360截图17860531222056.PNG

银行间现券收益率大幅反弹,截至尾盘,十年期国开活跃券200205收益率最新报3.0375%,上日尾盘为2.9850%;十年期国债活跃券190015收益率最新成交在2.7040%,上日尾盘为2.6550%。

短端方面,五年期的国开活跃券200203收益率最新成交在2.4925%,较上日尾盘上行10.25个基点;三年期国开活跃券200202收益率最新成交在2.16%,较上日尾盘大幅上行14个基点。两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行超7个基点至1.74%。

可转债市场上,备受关注的泰晶转债26日迎来最后交易日。泰晶科技昨日发布公告称,5月26日为泰晶转债赎回登记日;5月27日起,泰晶转债将停止交易和转股;此次提前赎回完成后,泰晶转债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摘牌。泰晶转债26日收盘报125.47元/张,涨幅0.22%。

【资金面】

时隔近两个月,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终于重启,央行早间公告称,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7天期、100亿元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为2.20%。

不少市场人士称,由于此次逆回购的投放规模仅为100亿元,且利率并未下调,因此并不能有力缓解资金面边际收敛的局面。尽管如此,国泰君安报告指出,逆回购重启仍可稳定部分市场信心,其一,参考过去的操作节奏,只要重启逆回购,就预示随时可能降息,这也符合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降准降息相关措辞;其二,利率供给压力仍存,即使短期不会降准,也会通过加大逆回购对冲力度的方式平抑资金波动。

资金面上,受到缴款、缴税等因素影响,资金利率继续上行,继昨日反弹40个基点之后,隔夜资金利率26日再度反弹40个基点。Shibor报1.8800%,上涨40.70个基点;7天Shibor报1.9080%,上涨12.30个基点;3个月Shibor报1.4050%,上涨0.50个基点。

【消息面】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两会”期间就重点问题接受《金融时报》《中国金融》记者采访时表示,下一阶段,稳健的货币政策将更加灵活适度,综合运用、创新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确保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稳妥推进各项风险化解任务。支持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和完善治理,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增强金融机构的稳健性。

易纲称,人民银行将继续深化LPR改革,疏通货币市场利率向贷款利率的传导渠道,推动降低贷款实际利率,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同时,有序推进存量贷款基准转换。将积极稳妥推进金融业对内对外自主开放。

【机构观点】

开源固收报告认为,利率债近日的抛售包含着预期和情绪的因素在内:其实当前的货币政策至少还没收紧,但短端收益率已经走在资金利率的前面而持续上升;短端收益率所price-in的货币政策收紧的预期也未必会在短时兑现,考虑到疫情的不稳定性,货币政策更可能仅是进入一轮不紧不松的观察期而已。该机构认为,收益率见底的更为坚实的信号是:收益率曲线的调整已经从陡峭化转为平坦化,这意味着市场的压力开始从经济增长转向货币政策,而银行部门对利率债已经开始由买转卖。

国君固收报告认为,建议“有序”撤退,不必过于恐慌。该机构认为,五一节后的债市暴跌行情不可持续,近期行情较为反复,出现了多空双杀的“绞肉机”局面。随着央行明确释放宽松信号,市场预期稳定、情绪恢复只是时间问题,因此这种“绞肉机”行情也是不可持续的。虽然自2018年初启动的本轮债券牛市已经宣告结束,但下一阶段市场或将进入修生养息阶段,多空双方均会鸣金收兵。待市场情绪好转、利率转为下行期间,建议投资者逐步撤退。

江海证券报告认为,对中期货币政策走向不必太过担忧,包括此前政治局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易纲行长发言都内含了央行未来将继续降准降息的表态。因此,资金面收紧不具有可持续性,中短端利率有超调的嫌疑,货币政策的中期趋势并未转向,对债市不必过度悲观。

编辑:王菁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j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