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内38只债券发生违约 疫情发酵或致局部信用收紧

新华财经上海3月30日电(记者杨溢仁)3月以来,债市信用事件明显增多。据太平洋证券固收总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3月27日,2020年发生违约的债券数量已达38只,涉及金额488.4亿元;3月新增违约债券11只,新增5家违约主体。在疫情影响尚未完全消除的情况下,后续信用风险是否会进一步放大依旧备受各方关注。

分析人士指出,尽管国内疫情得到了较好的控制,但考虑到输入性风险依旧存在,加之海外疫情仍在不断蔓延,则部分行业、企业所面临的流动性冲击仍旧不容小觑。与此同时,该类筹资主体的信用风险亦需重点关注。

警惕局部信用收缩

尽管伴随资金利率的回落,受利率债收益率下行的带动,近期信用债市场表现整体向好,新发债券票息不少已经低于2016年的低点,新债发行持续火热,部分个券打开认购定价下限,但在违约风险如影随形的背景下,投资者在择券时仍应加强甄选,谨防“踩雷”。

在海外疫情持续发酵,输入性风险可能进一步影响国内复工复产的大背景下,部分行业企业的流动性风险犹存,债务兑付压力不言而喻。

首先,基于海外收入占比的角度考量,国内疫情得到控制,而海外疫情仍在发酵,因此收入结构中海外业务收入占比较高的行业公司,如电子、家电、机械设备、纺织服装等,可能受到更大的负面冲击。

华创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瑜指出,受到海外一系列封锁、停航以及需求下滑的影响,部分中国外贸企业遇到了订单取消的问题;历来2-3月为中东斋月前的集中采购,这部分出口也将因疫情而消失且难以后续回补;再加上原定于4月举办的广交会将延期等,二季度国际市场需求以及市场供应将出现显著的结构性萎缩。

根据中国港口协会的预测,二季度集装箱吞吐量有可能同比回落5-10%左右,海外疫情对出口贸易的冲击将集中在二季度体现。另据券商测算,二季度出口增速下行的区间或在-7%至-25%(2009年Q2出口同比降幅最大达到-23.53%),对GDP的影响幅度区间在-0.51%至-1.87%。

其次,基于存货和应收占款在资产中的占比考量,当实体经济下滑后,企业购销付现政策会相应发生变化,产业链地位突出的企业议价能力增强,但如果超过了一定程度可能直接将上下游置于死地。与此同时,如果企业存货规模大,那么现在环境下面临的存货跌价压力也会比较大,如机械设备、建筑装饰等行业。

来自江海证券的研究观点指出,通过测算,疫情对工业企业负面冲击由大到小的排序依次为:化工、汽车制造、纺织服装、家电、机械设备、电子等行业,上述行业的信用风险值得警惕。

“此外,现阶段航空运输行业的信用风险也需要特别关注。”东方金诚工商企业部高级分析师赵一统说,“为防范疫情进一步扩散,多个国家已采取入境管制、航班停运等封锁措施。受此影响,全球航空运输行业受到重大打击,预计2020年行业信用风险将持续上升。”

国内方面,根据民航局统计,2020年1-2月,全国共完成运输周转量126.20亿吨公里,同比下降37.74%;旅客运输量0.59亿人次,同比减少0.48亿人次;尤其是2月份,运输周转量和旅客周转量同比分别下降73.90%和84.50%,航司合计亏损209.6亿元,创单月亏损最大纪录,疫情对行业带来巨大冲击。

“尽管国内疫情控制较好,但何时能解除防控仍存在不确定性,且国外疫情输入风险仍然较高。”赵一统补充表示,“鉴于疫情导致航司收入大幅下降,同时其人工支出、飞机租赁费、融资成本等固定支出变化不大,则对中小型航司(航线数量较少、以支线为主、执飞航班客座率低)来说,其单客成本将大幅上升,现金流压力料进一步增大,生存面临重大挑战。”

择券仍需安全至上

值得一提的是,注册制推动债券发行制度放松之后,企业融资层面的难度将会显著降低,这对当前出于疫情冲击中的企业尤其是综合实力较弱的民营、中小企业是重要利好,有利于缓解其流动性压力。

“不过,在市场进一步扩容的过程中,发行人信用的持续分化亦值得投资者引起重视。”一位券商交易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由于企业发债主体范围的扩大,不可避免将导致发行人信用分化的局面更为显著,也很有能引发过度融资导致债务风险进一步加剧。”

实际上,注册制施行后,信用风险将更多由市场承担。

“疫情会对部分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现金流回款造成冲击,企业的正常偿债资金筹集活动也将受到影响,加上疫情发酵可能会加速一些差企业的出清,在4月产业债偿付量(综合考虑回售规模)预计超过5200亿元的情况下,不排除部分企业会遭遇短期的流动性困难,进而导致无法按期偿付债券本息。”上述交易员表示,“由于信用在企业、产业间存在广泛的关联性和联动性,若无有效政策措施干预,预计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信用风险。总体来看,疫情短期内对中小企业的偿债能力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

联合资信宏观研究部更判断,民营企业的债券发行可能进一步萎缩。由于自身融资条件恶化、信用风险高企,眼下民营、中小企业债券的融资料受到更大限制,后续市场对该类债券的非风险溢价要求将更高。

综上,在产业债筹资主体,特别是民营、中小微企业偿债压力进一步攀升的情况下,具体到择券方面,安全起见,城投债仍是更为稳妥的选择。

不可否认,城投债今年的“生存”境况整体向好,融资环境确定性增强,业务受冲击有限且将受益于后期基建项目的增加。

海通宏观认为,考虑到近期政治局会议提出的财政政策基调更为积极,有助于缓解疫情和减税降费对地方财力的冲击,则具体到择券方面,当前还是建议在控制久期的前提下继续关注城投板块,负债端稳定的投资者可考虑资质下沉。

“当前基建政策发力被中央高层再次提及,叠加专项债持续放量,以及隐性债务置换工作继续推进,城投平台融资政策或有进一步放宽迹象,城投债或将继续成为下沉资质的首选品种。”华创证券首席分析师周冠南并称,“对于如何下沉城投资质,选择具有较高性价比的个券,我们认为,可遵循以下六大择券思路,即地级市核心职能平台;百强县(或县级市)的核心职能平台;等级较高、资质较优的永续债主体;弱主体、强债项的城投平台;隐性债务置换进展较快或者隐性债务上报比例较高的区域和城投;专项债政策利好下,承担重大项目建设的城投平台。”

编辑:史可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陈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