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有为” 适度扩赤字 新增专项债或达4万亿

新华财经北京3月26日电(记者董道勇)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行业受到不同程度冲击。业内人士表示,相比部分发达国家,我国财政政策空间较为充足,通过适度调整财政赤字率,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等措施能够更好地发挥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作用,以对冲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

财政部部长刘昆在日前举行的G20财长和央行行长特别视频会议上表示,中国积极的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有为,大力提质增效,支持扩大内需。

多年以来3%赤字率或将视情况进行调整

业内人士表示,客观看,继2018年、2019年分别实行1.3万亿元、2.3万亿元大规模减税降费改革之后,当前我国财政的腾挪空间已大为收紧。但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今年财政政策势必要在已变得狭小的腾挪空间内,发挥更大的创造力,以减轻疫情冲击。

疫情发生后,为抗击疫情给企业经营带来的不利影响,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财税措施,包括贴息、减税、缓缴社保等措施,尽最大可能让企业“活下去”,其中多数政策都给当期财政收支带来不利影响,需要适度调整赤字率以实现财政收支平衡。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教授李旭红表示表示,1-2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下降幅度远大于支出的下降幅度,同时,债务付息支出955亿元,同比增长11.7%。

“因此,在继续实施减税降费的基础上,还应及时关注财政的收支平衡,严控财政风险,必要时对财政赤字进行适度调整,确保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助力'六稳’工作。”李旭红说。

据业内人士介绍,虽然2019年我国一般公共预算赤字率为2.79%,但扣掉“全国财政使用结余结转及调入资金”和“补充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后,一般公共预算实际赤字率达到4.89%。如果同时考虑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和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状况,则2019年中国总体赤字率为5.59%。

“我们一直强调3%的赤字率的上限,实际上它是当年欧盟启动欧元时德国和法国协调的结果,并不是国际铁律。各国实践表明,危机发生后,很多国家已经突破了3%的约束。以2008年金融危机为例,经济发达国家的平均赤字率由2008年的1.9%迅速上升到7.4%,其中也包括不少欧盟国家。面对我国实际财政赤字已突破3%、2020年经济社会一系列问题解决需要财政发力的事实,财政赤字率可以有所调整。”该人士表示。

中信证券分析师明明指出,随着复工复产的逐步推进,后续财政政策的发力将成为市场关注点,提高赤字率、增加地方债政府专项债额度等都在财政政策的预期之内。

新增专项债规模或在3-4万亿元区间

财政部公布2019年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和债务余额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中央财政债务余额约为166000亿元,同比增长10.96%;地方债余额为240774.30亿元,同比增长30.95%。其中,一般债务133089.22亿元,同比增长21.06%,专项债务107685.08亿元,同比增长45.67%。

花旗银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刘利刚指出,在财政政策方面,预计今年财政赤字率可能会由2019年的不超过3%达到3.5%,专项债规模也会从2019年的新增2.8万亿元加码到3.5万亿元。

“2017年以来,中央对地方政府支出管理严格,如果基建投资能从2019年的增长3.8%上升到10%-15%,就会拉动中国GDP增长0.6个百分点。”刘利刚认为,新基建也会逐步推动地方基础设施投资。

中金公司梁红持有类似观点,梁红表示,由于遭受百年一遇的疫情影响,政府赤字会因周期性因素导致的税收减少和支出增加而被动上升。要让财政政策发挥主动逆周期调节功能,广义财政赤字有必要进行扩张。预计2020年一般公共预算赤字率可能提高至3-4%,地方政府专项债可能新增4万亿左右,并且不排除今年发行“抗疫”特别国债的可能。

据悉,目前,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授权,经国务院批准已经提前下达了2020年新增的地方政府债券18480亿,包括一般债券5580亿,专项债12900亿,专项债全部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财政部相关负责人3月5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表示,财政赤字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经济形势、宏观调控需要、财政收支状况等各种因素,同时也要经过全国人大审议等法定程序。财政部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结合疫情及经济形势变化,统筹做好相关工作。

但是也有专家提醒,随着各行业复工复产及商业运营的恢复,财政政策大规模扩张可能会“挤出”私人投资。明明表示,太过依赖财政政策也可能导致无风险利率上升和对私人部门的挤出效应。因此在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的要求下,财政和货币应该是双管齐下相互配合。

特别国债、“专项建设债”或成新选择

不管是是老基建还是新基建,在坚持“房住不炒”的政策前提之下,财政政策在扩大赤字率、增加专项债新发规模之外,依靠基建领域投资等扩大内需仍然需要新资金的引入。不少业内人士指出,特别国债、“专项建设债”或成新选择。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指出,光靠一个新基建是不足以把中国经济拉起来的,财政政策发力要更精准,投资和消费也要两手抓。

“比如,今年财政政策在扩大新基建等领域支出之外,重点要在两个方面发力:一是要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建议可以发行特别国债,成立专门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性银行,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二是要在国际油价处在低位时,专门拿出财政资金大规模购买国际原油,增加国内石油战略储备。”唐建伟建议。

另有专家表示,应该用长远的钱,办长远的事,比如发行长期建设债券。“如果对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充满信心的话,发长期建设债,没有什么可担心。因为相对中国30年后的经济总量来看,偿还长期建设债的压力不会太大。”

此外,唐建伟还表示,继续坚持改革开放,通过改革激活微观主体活力,能够释放经济增长潜能;通过更深层次的贸易、金融领域开放,可以深化国际合作。

 

编辑:柳苏源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