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分析】信用市场负面评级增多 城投债存估值提升可能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9年08月16日14:43分类:债券

新华财经上海8月16日电(记者 杨溢仁)近期,信用债一、二级市场均有回暖,收益率整体下行,但利差走势依旧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格局——高等级信用债利差主动压缩、低等级利差进一步走扩。

来自中金公司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随存量发行人规模的扩大以及信用事件的增加,2019年截至7月末各评级公司对于债券发行人共实施正面评级行动170次,负面评级行动150次,与2016-2018年同期相比,正面评级行动首次降至200次以下,数量和占比均为近年最低;负面评级行动的次数和占比高于2017年同期(88次)和2018年同期(119次)的水平,数量和占比已基本与正面评级行动相当。

在此背景下,盲目追多信用债显然风险极大,投资者需谨慎为之。

“负面评级行动维持高位主要与这段时间违约等信用事件频发有关,而调整原因主要包括发债主体业绩预警或亏损、存在兑付风险、实质违约、资产被动质押与冻结……”中金公司固定收益分析师鲁雁君指出,“另外,通过观察,不难发现今年的负面评级行动具有四大特征。一是现金流不佳、违约较多的基建设施、化工、综合投资、机械设备行业发行人涉及的负面评级行动次数较多。其中,综合投资行业部分发行人的多元化激进投资加剧了个体信用资质的恶化,约一半涉及负面评级的发行人已出现债券违约。二是下调仍集中于低评级主体(发行人原评级AA及以下的负面评级行动次数合计占比达71%)。三是非国有企业的负面评级行动(110次,涉及59家发行人,在同期全部负面评级行动次数和家数中的占比分别为73%和66%)仍是主流,明显高于国企不足1%的占比,显示出企业性质分化延续的现状。四是有33家发行人遭遇多次负面评级行动(其中有26家遭遇2档及以上的跨档下调),较去年同期的22家、20家明显上升,多数发行人涉及违约或财务造假、实控人突发事件等重大负面事项。”

受债务集中到期压力与再融资枯竭形成鲜明冲突的影响,2019年债市——特别是民企融资主体的新增违约事件频现,且整体兑付情况不容乐观。

“违约并非终点,违约债券最终的兑付情况关系到了债权人的切实利益。”天风证券固定收益研究团队首席分析师孙彬彬说,“然而,我们发现除去部分难以获得信息的私募债外,2019年大部分新增民企违约公募债的兑付进度均十分缓慢,这除了关系到企业真实的兑付意愿外,也与其资产受限严重(普遍债务缠身),想要重新获取流动性难度较高等现实情况息息相关。”

兴业研究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徐寒飞表示,2019年以来,出现'花式违约’的债券不断增多,包括本息展期、撤销回售、私下兑付等,这使得公开披露的实际违约数据存在被低估的可能。“据我们了解,市场中也不乏发行人与投资者私下沟通撤回回售、场外清算兑付等情况的存在——此时的发行人往往已经面临较大偿债压力,或担心公开披露偿付状况等会影响公司声誉继而影响后续再融资。这些'疑似违约’债券的最终兑付情况不得而知。可严格来讲,即便双方协商一致,展期、打折兑付、部分兑付等实质上有损债权人利益的偿付安排,都应被视为违约事件。”徐寒飞称。

综上考量,对于信用债的投资,建议各机构谨慎规避低评级筹资主体,尤其是那些资金密集型行业及商业模式导致垫资较多的行业发行人——此类企业天然风险较高,经营周转多依赖融资,再融资环境的收紧极易导致其资金链断裂。此外,受到终端需求减弱、消费低迷等影响的中下游行业企业同样值得警惕,因为伴随景气度的下降,其相关债券的违约概率将同步上升。

短期内有配置需求的机构,或可更多关注城投板块。下半年该板块可期待专项债扩容与隐性债务化解推进带来的估值提升。

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债券首席分析师姜超表示,“眼下,较之于产业债,城投板块可能是更为安全的选择。1-7月有96家城投公司评级发生上调,同比多增5家。评级上调的因素包括地方经济财政实力增强、政府支持(政府增资、政府资产注入、债务置换、财政补贴)、区域专营优势、企业自身业务多元化、收入可持续性增强、土地储备丰富、财务实力提高(盈利能力增强、资本结构优化、偿债能力增强、现金流好转等)。”

编辑:王柘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周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