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功胜:丰富债市产品和交易机制 切实提高对外开放质量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9年08月12日10:57分类:债券

新华财经北京8月12日电 央行副行长潘功胜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2019年上半年债券市场违约情况进行了介绍,并就未来中国债券市场的开放道路发表看法。潘功胜表示,当前债券市场违约情况总体处于正常范畴,但债券违约处置机制还不完善,人民银行也在积极发展违约债券交易市场,研究推出债券置换等提高处置效率的市场化的债券违约处置手段。下一步,人民银行将坚定不移的推动债券市场开放,丰富债券市场金融工具和交易机制,满足境外投资者需求,包括扩大对境外机构的做市商群体,推出债券ETF等指数型产品,全面放开回购交易,完善债券市场估值服务,稳妥发展金融衍生品等。

有媒体将今年上半年的违约数据与去年同期做比较,认为从违约数量和金额上都有所增加。潘功胜对此表示,债券违约是正常现象,没有违约的市场是不健康的市场。正常的违约对于债券市场长远健康发展是有好处的,有利于金融资源更有效率地配置,需要客观看待违约现象。

潘功胜介绍,首先,2018年债券违约主要发生在下半年,从环比情况和新增违约情况看,当前债券违约形势有较为明显的缓解。此外,今年上半年发生违约的32家企业中,有10家是以前违约的企业,占比将近三分之一,这其实是过去就已暴露的风险,新出现的风险比表面看起来得要小得多。

中国债券市场整体违约率水平目前并不算高。与信贷市场违约相比,2018年底的信用债违约金额占信用债余额的比例是0.79%,而同期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的比例是1.89%。与国际水平比较,中国债券市场违约率也并不高。穆迪发布的过去几年国际债券市场违约比率,总体在1.12%到2.15%之间,相对而言,中国债券市场违约水平要低一半多。因此,当前债券市场违约情况总体处于正常范畴。

目前人民银行正在会同相关部门抓紧健全违约处置基本制度,配合最高人民法院研究明确违约债券涉及的法律问题。同时,强化对发行人和中介机构监管,推动跨市场执法,严厉打击发行欺诈和逃废债等行为。此外,人民银行也在积极发展违约债券交易市场,研究推出债券置换等提高处置效率的市场化的债券违约处置手段。

对于此前市场关注的部分发行人和券商、私募机构联手进行结构化发债问题,潘功胜认为,结构化发债应该说是我国特有的现象,反映出我国金融市场信用区分度不够、包容度不足的问题。对这一问题,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包括市场基础设施都在开展工作。中长期看,还是要在发展中解决问题,要推动高收益债券市场建设,壮大私募基金等高风险偏好投资人,提高债券市场的包容性,同时健全信用评级和风险定价机制,将隐性发行成本显性化,降低债券市场道德风险。

债市开放促改革

潘功胜表示,债券市场开放是金融业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债券市场兼有“价格锚”和“蓄水池”作用,是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推动债券市场开放是我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2016年以来,债券市场市场开放开始提速,截至2019年6月末,境外机构在中国银行间市场累计发行熊猫债2191亿元,发行主体范围涵盖了国际开发机构、外国政府、国际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存续余额较2015年末境外机构债券存续余额增长了17.5倍;已有1846家境外投资者进入中国银行间市场,持债规模达到1.96万亿元人民币,较2015年末增长了2倍。2019年4月,中国债券也已被纳入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这标志着国际市场对中国债券市场的认可。

尽管债券市场开放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与国际发达市场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目前,境外投资者持债余额占中国债券市场余额的比重仅为2.4%,其中持有国债规模占比为8.3%,对信用债的投资还非常少。当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币已经成为第三大贸易融资货币、第五大支付货币,并进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中国债券市场已经是国际第二大债券市场,中国债券市场开放仍有很大空间和潜力。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会同有关部门顺应大势,主动作为,坚定不移的推动债券市场开放,以包容合作的心态,完善市场规则,形成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良性格局。

一是完善债券市场开放的制度规则,积极推进发行交易、信息披露、信用评级等相关制度规则与国际接轨,实现制度性、系统性开放,切实提高对外开放质量;二是健全兼顾中国国情与国际惯例的金融基础设施,借鉴“债券通”的经验,鼓励境内基础设施与更多国际主流电子交易平台及相关基础设施加强合作,使得国际投资者能够在不改变业务习惯、同时有效遵从境内法规制度的前提下投资中国债券,使得中国债券市场的投资环境更加便利和友好。三是丰富债券市场金融工具和交易机制,满足境外投资者需求,包括扩大对境外机构的做市商群体,推出债券ETF等指数型产品,全面放开回购交易,完善债券市场估值服务,稳妥发展金融衍生品,完善债券违约处置机制等。

编辑:王柘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周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