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分析】6月份信用债发行量维持中高位 但净融资规模环比增长放缓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9年07月05日00:00分类:债券

新华财经上海7月4日电(记者杨溢仁)据统计,2019年6月共有信用债发行5730亿元,扣除到期规模4846亿元,最终实现净融资884亿元。需指出,今年6月信用债的发行规模在过去5年间仅次于2016年的水平,整体较好。

不过,受到市场风险偏好降低的影响,低评级、弱资质筹资主体的信用债发行出现障碍。在业内人士看来,短期内债市的成交仍会集中于高评级优质个券,低等级债券“无价无市”的尴尬现状料将延续一段较长的时间。

低评级主体融资未有起色

从信用债市场的净融资额来看,近三年,6月信用债的净融资额平均环比增长达2025亿元,而今年仅环比增长了630亿元。

“纵观6月份的信用债发行情况,环比发行规模虽有所改善,发行量继续保持在历史同期的中高位水平,可净融资额的环比增幅却明显低于前几年,这说明包商事件发生后,信用债的发行还是受到了一定冲击。”江海证券资管投资部固收分析师王文欢表示,“就发行人的资质考量,6月净融资额环比增幅减少的主体多集中于AAA级发行人和AA及以下低等级发行人。前者主要是受信用债到期规模增大的影响,后者则为发行量的实际锐减。简单来说,市场风险偏好降低影响的还是低等级信用债的发行。”

可以看到,2018年6月AAA、AA+、AA及以下等级信用债的净融资额环比分别增长了1377亿元、-63亿元、87亿元,而2019年6月对应的环比增幅分别为567亿元、104亿元、-56亿元。

“眼下,违约事件依旧'喧嚣’不停,而中小银行负债端体系的解构和重构又意外'袭来’。我们认为,在监管率先打破表外信用派生逻辑的大背景下,实体融资链条受到冲击无可避免。”招商证券固定收益分析师李豫泽称,“向后看,等级利差及弱资质品种期限利差的走扩实为大势所趋。下半年,市场尤其需要关注是否会出现二级折价抛售向一级再融资传导的情况发生。”

实体宽信用难言一蹴而就

需指出,2019年民营企业仍旧是债券违约的“重灾区”。记者通过观察发现,促使民企深陷债务困境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其一,是经营不善导致企业资金紧张。其二,是经营投资战略激进致使企业发生流动性风险,包括业务规模无序扩张、多元化和转型升级等。其三,是负债结构不合理,一旦融资渠道受限,资金链断裂几无悬念。

此外,大规模资产受限削弱实际偿债能力;信息披露不完善,企业财报真实性存疑;非经营活动占用流动资金;企业内部发生实际控制人风险……上述种种因素均对民企债务的接续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期间,中小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主力)破刚兑事件又触发了'蝴蝶效应’,使得民企债净融资额持续处于负值区间。”在李豫泽看来,“实体融资难度尚未转圜之时,又要提防中小银行风险敞口暴露问题,信用风险演绎的逻辑还在延续。”

业界普遍判断,实体宽信用难言一蹴而就。一方面,表外收缩与中小银行缩表负反馈链条的持续传导暂难停止;另一方面,二级市场施压一级融资的情况大概率难以避免。向后看,政策助力信贷扩张与违约爆发的“齐奏”或继续上演,投资者切忌掉以轻心。

信用债利差面临走扩压力

根据中金公司统计,与2019年5月相比,6月以来各评级行业利差普遍走扩,行业内个券利差也以走扩为主。按照企业性质划分,国企样本券利差平均走扩7BP、利差走扩的个券占比为66.7%;非国有企业利差平均走扩101BP、利差走扩的个券占比达到89.9%,即使剔除掉利差走扩普遍超过2000BP的康美债,非国有企业利差平均走扩幅度仍达到21BP、利差走扩的个券占比为89.7%。

“此前由于民企再融资政策频繁出台,市场过度避险的局面有所扭转,非国企和国企的利差表现一度趋于接近,但随着中小银行打破刚兑事件发酵导致市场风险偏好下降的趋势卷土重来,当前各机构对低资质民企的规避情绪再次抬头,加上部分结构化产品抛售债券去杠杆,导致相关民企个券收益率大幅上行,带动利差逐步走扩。”中金公司固收研究分析师雷文斓说。

展望后续,鉴于5月以来政策基调有重新转向金融严监管的迹象,叠加中小银行打破刚兑等事件的持续发酵,预计短期内低资质企业仍将面临杠杆能力不断下降和需求群体收缩的双重挑战。

另外,5-6月信用债到期量减少带来的违约频率阶段性放缓,可能在三季度信用债迎来到期回售高峰、杠杆操作策略失效和新债发行滚动难度加大的背景下再次提速,届时整体低资质板块都将面临相对长期的利差走扩压力。信用债到期高峰的来临叠加市场风险偏好下降导致的低资质债券发行困难,大概率会促使违约频率再次提升,同时导致低资质行业利差的进一步走扩。

编辑:史可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周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