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分析】信用债市场风险仍处高位 关注下半年近千亿中低评级债券到期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9年06月25日21:32分类:债券

新华财经上海6月25日电(记者杨溢仁)本周以来,先后有多起信用风险发生。6月24日,上清所公告称,未收到“16洛娃科技MTN001”的付息兑付资金,6月25日,三胞集团公告称,因资金周转困难,不能按时兑“16三胞02”的应付利息及本金。

另据记者粗略估算,上周共有13家融资主体取消、推迟了原先的债券发行计划,涉及14只共计132亿元债券(发行期限多以3至5年为主),且主体评级偏高,企业本身资质并不低,但鉴于近期利率波动加大了一级市场的不确定性,因而大部分发行人选择稳妥行事,暂避“风头”。

业界普遍预计,在现阶段民企债券信用利差一直未能明显压缩,且民企债券净增量迟迟无法抬升的大背景下,今年发生违约的信用债规模和数量都将高于2018年。

流动性分层引发市场担忧

事实上,由银行破刚兑事件引发的流动性分层影响仍在不同维度蔓延和发酵。眼下,伴随中小银行信用扩张通道的受阻,在金融机构风控标准纷纷被动抬升(提高了交易对手和资产配置门槛)的大环境中,过去风险偏好较高的机构,迫于平仓压力,开始不断低价卖出资产(近期低资质信用债大幅偏离估值成交的频率增加,日均成交量也明显提升),回笼流动性,从而偿还负债端的杠杆。

“即使一些定向纾困政策暂时缓和了风险的扩散,但后续情况依旧难言乐观。”一位券商交易员向记者表示,“原因在于金融机构的风控标准提升在中短期内不容易逆转。标准收紧之后,不管是低评级金融机构,还是低评级的企业类资产,都将面临融资难度提升的困局。眼下,资金只会更加集中于优质资产,远离低评级和高风险资产。简而言之,流动性的分层现象就会更加明显。”

浙商基金总经理助理、固定收益部总经理叶予璋亦直言,“整个市场'一刀切’之后,融资变得十分困难,尤其是那些低评级、弱资质企业。本来自今年初开始,国内的信用扩张趋势已较为明确,但银行破刚兑事件的发生,必将对该进程产生影响。”

业内人士普遍判断,短期内利率债、高等级信用债、高等级存单等无风险和低风险资产的配置需求将逐步提升。而这从5月公布的机构持仓数据中已可窥见一斑,除了传统的大中型银行外,5月份境外机构以及交易型的非银机构均开始增持利率债券。

来自中金公司的最新债市调查显示,眼下投资者对银行破刚兑事件可能引发后续风险的预期居高难下。在所有受访的机构投资者中,表示担忧的投资者占比高达72%,其中18%的受访者认为由于风险偏好下降和风控标准提升不可逆,则后续中小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的违约风险将持续上行,并引发更严重的金融风险;另有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认为,虽然监管已经高度重视并密集应对流动性分层的风险,但该事件引发更大风险的概率始终存在,不可掉以轻心。

企业信用差异继续加大

当前低资质各券的杠杆投资操作难度正在不断加大,而低资质信用债由于市场风险偏好下降、需求群体收缩导致的利差走扩甚至信用风险增大亦不容忽视。

针对未来三个月信用利差的走势,在接受中金公司债市调查的246位受访者中,有76%选择了“高等级利差压缩或不变,低等级利差扩大”,比4月调查时33%的占比大幅上升,而选择“高等级利差扩大,低等级利差收窄或不变”的比例则由22%下降至6.5%,对比显著。

此外,分评级来看,判断低等级信用债利差会进一步扩大的投资者占比达到了82%,较上期调查时的39%明显跳升;认为高等级利差会扩大的投资者占比仅为13%,相比上期27%的比例大幅度下行,说明市场整体对高等级信用债仍有一定的配置需求,毕竟,高等级优质信用债仍是市场认可的质押品种。

“在管理层支持态度坚定,利好政策频出的背景下,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未来必定会有所改善,但企业之间的分化也将继续存在。”中诚信国际企业融资评级二部副总经理杨傲镝坦言,“在债券违约已成常态化的情况下,考虑到各个行业向'龙头’靠拢的集聚效应仍在不断提升当中,则我们判断下半年AA级以下低评级民企的债务接续风险大概率居高难下。”

穆迪提供的数据显示,就今年6-12月即将到期的债务分布情况来看,民营企业的债务到期规模,在不考虑回售的情况下,大约为3300亿元左右,AA级以下等级到期债务的规模大概在920亿元左右,投资者需加以警惕。

波段交易或为阶段首选

中泰固收研究团队判断,此前发生的银行风险事件对债市的影响不仅仅作用于短端流动性,或将造成更长期的影响,使得上半年市场表现最占优的适当下沉资质获取超额收益的策略受到冲击,而下半年信用债的表现大概率将弱于利率债。

回到债市的投资方面,在目前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交织的环境中,波段交易或应成为阶段操作的首选,其次是延长久期和进行相对价值交易(不赌方向)。

与此同时,未来几个月,债市投资者还需就以下几方面的风险加以警惕,包括内部流动性分层的修复难度或超预期,致使中小机构集体抛售债券;供给压力对债市构成挑战;通胀压力上升;多头过于一致和臃肿,一些波动可能导致踩踏;股市继续走强,重新分流资金;美联储放松低于预期,全球债券收益率回升;资本外流导致抛盘加重等等。

编辑:史可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周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