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债券 > 债券资讯 > 中诚信国际:年内38只债券违约 金额逾200亿

中诚信国际:年内38只债券违约 金额逾200亿

中国证券报2016年08月17日09:53分类:债券资讯

核心提示:“截至2016年7月末,公募及私募市场共有21家主体、38只债券发生实质违约,违约金额超过200亿元。”8月16日,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诚信国际”)在“中诚信债券市场论坛2016”上表示。

“截至2016年7月末,公募及私募市场共有21家主体、38只债券发生实质违约,违约金额超过200亿元。”8月16日,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诚信国际”)在“中诚信债券市场论坛2016”上表示。

中诚信国际董事长闫衍指出,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伴随着去产能、去杠杆的推进,债券市场潜在违约风险还会上升,不过整体来看信用风险仍然可控。在实体经济和金融去杠杆过程中,为保证企业流动性和降低再融资的风险,后续需要构建风险缓释和违约防止的机制。

违约风险加大

今年以来,债券市场违约主体及规模大幅上升。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7月底,国内信用债市场共21家发行主体的38只债券违约,违约金额约为247.6亿元,接近前两年的2倍多。

“从年度违约率来看,2014年大约是0.07%,2015年上升到0.45%,2016年违约率已经上升了0.4%,可见违约率不断加速上升。”闫衍表示,随着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债券市场规模扩容,市场潜在的违约风险还会上升。值得关注的是,国企违约后,政府救助意愿降低,打破了国企的刚兑信仰。

另据中诚信国际企业融资评级二部副总经理韩晟介绍,2016年以来,信用违约事件呈现两大特点:一是违约主体以民营企业为主,需关注国有企业特别是省属国企违约事件逐渐增多,国企刚兑神话被打破;平台类企业成为唯一净土,但不规范市场行为时有发生;民企违约行业分布较广,国企集中在产能过剩领域。二是违约券种以短债为主,1年期内的短期债务违约超过长期品种;部分企业资金周转困难,流动性压力增加;短贷长投现象明显。

构建风险缓释和违约防止机制

尽管今年以来债券违约事件增多,违约风险加大,但整体来讲信用风险仍然可控,成为市场共识。从中长期来看,如何在实体经济和金融去杠杆过程中保证企业流动性和降低再融资的风险?

对此闫衍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建立市场化的风险防范机制和化解机制,分散市场风险,给投资人创造更多的防范风险工具。二是建立交叉违约机制和违约触发机制。目前债券持有人大会只是一个议事平台,应考虑债券持有人大会的法律地位。三是完善证券市场风险阻止机制,尽可能保证交易的正常进行。创新违约交易管理,对违约事件实行特别管理,建立违约债券的管理平台。四是加快完善个产清算制度,做好债券持有人会议和司法制度的有效衔接。

对于如何甄别及防范行业及区域信用风险,韩晟指出,要非常慎重的分析产能过剩行业及财政实力较弱或外部融资环境较差区域所属发行人,但也不要一竿子打死;对于其他外部信用环境风险较小的行业及区域所属发行人,侧重基本面分析,尤其重视量化分析。

[责任编辑:韩延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