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债券 > 债券资讯 > 债转股短期有助防风险

债转股短期有助防风险

中国证券报2016年04月08日09:51分类:债券资讯

核心提示:通过将企业债权转化为股权,短期内有利于减轻企业债务负担,降低银行不良贷款水平和坏账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信用压力,降低了违约风险。但债转股的成功需以后期的经济企稳和企业经营改善为前提,若只是单纯的债务重组而非真正的结构性改革,反倒可能延缓旧增长模式出清和鼓励加杠杆,影响改革进程和市场效率。

伴随着供给侧改革和去产能的推进,债券违约事件加速爆发,不良债转股重出江湖的步伐似乎越来越近。

“债转股或将成为去产能进程中一剂安置债务的新汤药。”业内人士指出,通过将企业债权转化为股权,短期内有利于减轻企业债务负担,降低银行不良贷款水平和坏账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信用压力,降低了违约风险。但债转股的成功需以后期的经济企稳和企业经营改善为前提,若只是单纯的债务重组而非真正的结构性改革,反倒可能延缓旧增长模式出清和鼓励加杠杆,影响改革进程和市场效率。对投资者而言,不良债转股将为市场提供结构性机会,部分企业重新盘活焕发新的生命力也可能带来超额收益,但需要对企业进行精心筛选并谨防流动性风险。

债转股重出江湖

7日,中煤集团山西华昱能源有限公司公告称,2015年度第一期短期融资券(“15华昱CP001”)不能按期足额偿付,由此成为债券市场年内第9起实质性违约事件。

市场人士指出,伴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供给侧改革和去产能的推进,结构化转型阵痛来临,信用风险事件将进一步加速爆发,债务违约将渐成常态。与之相对应的是,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比例双升,为推行供给侧改革,化解银行不良贷款大幅攀升,在国务院特批下银行开始尝试通过债转股等方式进行“潜在不良资产”化解。

所谓债转股,是指国家组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银行的不良资产,把原来银行与企业间的债权债务关系,转变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与企业间的控股(或持股)与被控股的关系,债权转为股权后,原来的还本付息就转变为按股分红。

今年3月8日,熔盛重工(现更名为华荣能源)的一则公告拉开了本轮债转股的序幕。据其公告,拟向债权人发行最多171亿股股票,以抵消171亿元债务。3月24日,华荣能源率先完成本轮债转股的试点,点燃了非金融企业对债转股的需求。

从政策层面上看,自1999年开启债转股大幕后,时隔多年,债转股亦被重新提上议程。3月1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可以通过市场化债转股的方式来逐步降低企业的杠杆率”。同日,银监会主席尚福林亦表示,目前“债转股”还在研究中,需要经过一系列制度设计和技术准备才能推开。近日又有媒体援引国开行高层言论称,首批债转股规模为1万亿元,预计在3年甚至更短时间内,化解1万亿元左右规模的银行潜在不良资产。

市场人士分析认为,在当前产能过剩,政府全面推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预计本轮不良资产处置势必规模更大、方案更多。本轮重启的债转股最大的特点是将采用市场化方式进行,预计本轮债转股将使转股后的新股东参与到企业运营中去。而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债转股,其对应的信贷资产可能为正常类贷款或关注类贷款,化解的是商业银行的“潜在不良资产”,同时为去杠杆和供给侧改革提供支持。

短期有助防风险

据业内人士介绍,1999年债转股的实施,紧随1997年亚洲经济危机之后,成功防范了银行不良资产率过高可能引发的金融危机,避免了国有大型企业因负债沉重大面积倒闭的局面,对维持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轮债转股重启将会产生哪些影响?分析人士指出,债转股确实为化解部分行业潜在不良资产,助力过剩行业去产能去杠杆提供了一种可选择的方案。通过将企业债权转化为股权,短期内有助于减轻企业债务负担,也为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争取了时间,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信用压力,有利于金融系统的稳定。然而短期的改善需要长期的增长来消化,债转股的成功需以后期的经济企稳和企业经营改善为前提,不良风险是否能化解最终仍取决于企业在债转股后的盈利能力是否能得到实质性的改善。

中投证券指出,若债转股适量、精准推行,则可成为促进结构调整的有力工具。适量、精准的选取产能过剩行业中的优质企业实施债转股,有利于促成经济调结构、企业恢复活力、债权人利益得到恢复的多赢局面。而若债转股推行规模太大,反而拖延去产能进度,不利于调结构目标的实现。

中信证券进一步表示,债转股亦有风险,容易引发财务纪律的逆向选择,即本可正常还本付息的企业拖欠未来利息,本该清算退出的僵尸企业拖延出清进程,影响银行收息率及市场效率。这同时对我国现阶段的银行分业经营体制提出挑战。就欧美经验来看,通过立法对商业银行持股比例进行限制,使之不得大规模自由进行债转股,能有效防范道德风险。

具体到对债券市场的影响,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债转股将有利于重点企业风险化解,部分企业重新盘活焕发新的生命力也可能带来超额收益,投资者可关注其提供的结构性机会,但需要对企业进行精心筛选,并警惕后续经营无法改善带来的更大风险。(记者 王姣)

[责任编辑:韩延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