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债券 > 债券资讯 > 2015年债券市场信用风险回顾

2015年债券市场信用风险回顾

金融时报2015年12月21日10:35分类:债券资讯

核心提示:中诚信国际最新统计显示,今年债券市场已发生信用风险事件25起,其中16起最终发生实质性违约,信用违约逐渐进入常态化。与此同时,伴随着经济增速持续放缓,发债企业和债项的级别调整增多,也反映出信用风险扩大的趋势。

2014年“11超日债”未按期付息打开了债券市场信用债违约的先河,自此之后个券违约风险逐步暴露。进入2015年后信用风险事件的暴发愈加频繁。中诚信国际最新统计显示,今年债券市场已发生信用风险事件25起,其中16起最终发生实质性违约,信用违约逐渐进入常态化。与此同时,伴随着经济增速持续放缓,发债企业和债项的级别调整增多,也反映出信用风险扩大的趋势。 

信用风险事件频繁暴露 违约逐渐常态化 

2015年信用风险由私募债领域向公募债领域蔓延的趋势进一步加快,在年初有5只中小企业债券发生实质性违约后,公募的中期票据、企业债、公司债、短融以及超短融陆续暴露信用风险。同时,信用风险涉及的企业主体类型也不再仅限于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诸如天威、二重这样的央企集团以及部分地方国企也发生违约问题。 

“从分析信用风险事件发生的原因来看,今年以来债券市场上频繁爆发的兑付问题绝大部分仍是由产能过剩行业不景气所导致。”中诚信国际认为,在经济下行周期内,产能过剩行业企业经营能力普遍下降,现金流持续紧张导致债务偿付风险急剧增加。目前违约风险较高的产能过剩行业主要集中于新能源以及部分传统的强周期行业。光伏产业是产能过剩问题较为严重的新能源产业之一,今年这类传统行业领域发生的信用风险事件已有10余起。除产能过剩行业不景气这一因素之外,还有部分企业因管理决策不力或公司治理漏洞直接导致信用风险事件的发生。如“ST湘鄂债”的发行人中科云网,业务转型使经营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在公司治理风险方面,山东山水水泥集团的超短融违约事件表面上看是一起债务兑付危机,实则反映了发行主体治理结构的巨大漏洞。与之类似的还有珠海中富集团,因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导致银团不新增贷款、不释放抵押物,使得公司流动性迅速恶化。 

违约后续处理方式多样 担保失信案例增多 

从违约后续处理来看,大部分违约债券或由担保代偿、或被母公司接盘、或通过自筹资金等方式在后续完成全额兑付,但也有债券担保方失信的案例发生,还有部分债券投资者作出让步,接受了发行人降低利息以及延期支付的决定。 

中诚信国际认为,在传统产能过剩行业企业主动去杠杆、去产能的背景下,明年产能过剩企业的信用风险或将继续暴露,预计监管层对于地方国企债券救助的积极性仍会较高,但是最终能否完成兑付仍依赖于政府财政实力以及各相关方的支持力度等客观条件。无论短期内政府及相关各方是否会出手相救,长期来看,国有企业仍需通过兼并重组的方式走出困境,而民营企业则可能会更快地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优胜劣汰。 

从债券违约的最终处理方式来看,监管层面对于企业债务违约“选择性兜底”的特征非常明显,部分地方国企的债务危机直接获得了当地政府的资金支持。除此之外,今年监管层还多次出面尽力协调各方避免违约事件的发生。“13大宏债”即在当地政府督促后由城投公司代偿,“12雨润MTN1”的偿付危机也在省银监局和省政府的努力协调下得以化解。因而,从主观上来看,监管层对于部分信用风险事件或愿意施以援助,但是最终能否完成兑付仍依赖于政府的财政实力、地方的融资环境以及各相关方的支持力度等客观条件。 

负面评级继续增加 信用风险上升 

中诚信国际认为,负面评级行动进一步增多,级别下调后展望仍为负面的发行人增多,未来信用风险或进一步加深。统计显示,2015年前11个月共发生主体评级下调行动108次、涉及85家发行人,主体级别下调的次数与家数均较去年显著增加,发行主体的评级展望为负面或列入信用观察名单的数量达到232次之多。债券信用等级被下调100次,共涉及66只债券。 

从级别调整次数和涉及的主体及债券个数来看,单个主体及债项级别的连续下调明显增多,遭遇级别下调的85家发行人中有56家最新展望仍为负面或被列入观察名单,未来信用风险或进一步恶化。整体来看,2015年评级行动较2014年更为频繁,负面评级行动继续增加,反映出市场整体信用风险在逐步加深。 

从主体级别下调的行业分布来看,化工行业内企业主体级别下调的次数最多,远远多于其他行业。而电力装备、钢铁、煤炭、以风电和光伏为主的新能源行业、机械设备行业仍在主体级别下调的次数上排名靠前,延续了信用恶化态势。除了产能过剩行业之外,农业相关类行业,包括农产品加工、养殖产业以及农药化肥生产销售等行业以及电子产品、零配件制造业主体级别下调的次数也较多。这些行业易受外部环境影响,在宏观经济呈下行趋势时,经营形势易恶化。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11月底,城投类企业以及交通投资类企业发生了共计4次的主体级别下调。今年以来,财政部已经陆续下发了三批总计3.2万亿元的地方政府置换债,这有利于缓解城投公司整体债务风险。但考虑到不同地方政府的财政实力不同,而不同平台公司在地方经济中所处的地位也有所不同,因而债务置换并不意味着所有城投债均将保持“刚兑”,未来仍需关注区域经济较差或政府支持力度较弱的城投公司的信用风险。 

关联企业风险传导效应更强 不同债务交叉违约风险上升 

“由于宏观经济仍未好转,企业经营环境依然较为严峻,信用风险的深度与广度均进一步扩大。”中诚信国际认为,这集中体现在关联企业间风险传导范围进一步扩大,一是表现在更多企业因为关联方经营恶化而产生风险;二是部分企业已经发生了应收账款无法回收的现象,并且有个别企业因此同时遭遇银行抽贷,进一步加剧了企业信用风险。 

此外,今年以来发生贷款逾期或欠息的企业明显增多,并包括一些国有企业,使得银行在进行放贷时将更为谨慎,前11月已有银行对部分企业进行了抽贷,加大了这些企业的再融资风险。尽管监管部门已经出台了多项政策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但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市场信用风险整体抬升的背景下,银行等金融机构风险偏好下降,对企业的资金支持仍明显收紧,这又使得企业经营雪上加霜,偿债能力进一步恶化。 

中诚信国际认为,在企业部门总体债务风险抬升的大背景下,2015年债券市场信用风险纵向加深,反映在级别调整上,表现为2015年负面评级行动较往年继续增加,较大一部分企业在级别下调后展望仍为负面或被列入观察名单,未来信用水平或进一步恶化,其中级别已经较低的企业,随着债券付息日或到期日的到来,违约风险逐步抬升。总体来看,关联企业间信用风险相互传导效应更强,同时,不同债务间交叉违约风险也抬升。在经济持续下行的宏观环境下,“偿债能力恶化—金融机构收紧融资—企业资金断裂—信用风险进一步深化”的恶性循环已经有所显现,不同的债务违约风险相互传导效应愈加明显。防范大面积违约以及债务危机发生成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责任编辑:刁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