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债券 > 地方债 > 地方政府债有限突进 风险可控成关注焦点

地方政府债有限突进 风险可控成关注焦点

金融时报2015年01月16日10:28分类:地方债

核心提示:令市场普遍担心的是,在地方政府性债务潜在风险已处于较高水平之际,规模的继续增加或将引发“危机”。一些专家也认为,债务规模如果很大,包括银行信贷在内的风险是否可控就成为了问题。

“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到底有多大?”随着1月5日地方政府性债务清理甄别结果上报截止日期的到来,这一问题已成为时下社会关注的焦点。 

“上报的规模确实在增加,但绝不属于带有水分的‘高报’。”山东某地政府部门相关负责人透露。此前,市场普遍预测,目前政府性债务规模必将超过2013年6月审计署发布的17.53万亿元。上述负责人也证实,“从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增加’带有普遍性,所以最终规模的加大也不会令人意外”。 

令市场普遍担心的是,在地方政府性债务潜在风险已处于较高水平之际,规模的继续增加或将引发“危机”。一些专家也认为,债务规模如果很大,包括银行信贷在内的风险是否可控就成为了问题。 

“低报”转 “高报” 

“上级部门要求我们在2014年11月底前就要上报截止到2014年12月31日的地方政府存量债务情况。”广东某县财政局工作人员表示。 

“冲刺”借债成为部分地方政府的选择。“12月31日是最后时点,为了赶上这个时点,即便是一些仅有意向尚未进入融资环节的项目也被政府纳入此次存量债务盘子。”山东某银行业人士说。 

事实上,无论是政府还是银行均对政府性债务增加持积极看法。平安证券分析报告显示,目前银行平台贷款能够纳入地方政府预算的大约在6至7成左右。上述银行负责人认为,“对于银行来说,纳入政府预算的前提是先纳入债务存量盘子。因为这意味着还款来源进一步被保障,贷款风险被大幅降低”。 

相较于银行,政府特别是县级政府对债务的增加更加乐观。“在还款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实事求是’上报数据,存在通过上级部门解决债务偿还问题的希望。”山东某县财政局工作人员认为。 

“实事求是”或令政府性债务只增不减。根据国家审计署此前审计的结果,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由2010年底的10.72万亿元增至2013年6月底的17.53万亿元,增幅达到63.53%。对于这一数字,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即便上涨幅度较快,其规模依然有可能存在瞒报。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部分地方政府在此前上报债务规模时确实有“低报”情况。“低报”主要是出于进一步融资尤其是从银行贷款以及政绩考量的需要。 

增加或有限 

政府性债务规模到底有多大?甄别清理后的数据仍需要等待最后公布。据悉,从清理进度而言,数据在省级财政上报财政部后,还需要经过人大表决,最终结果或在今年3月份两会之后公布。 

有专家认为,与2013年审计署公布的数据相比,本次统计的结果有可能会翻番。更多业内人士则认为,从近几年年均增长近3万亿元的增幅判断,2014年年底,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有可能在22万亿元左右,增长有限。 

增长有限的观点,也得到一些银行业人士的认可。某银行负责人表示,2013年6月底审计结果已经确定,在此之前存量债务增减变化的可能性不大;增加的部分主要来自于2013年中期到2014年年底的新增债务。考虑到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已是2014年中央六大经济任务之一以及地方干部考核标准之一。为了防止债务突击增长,一些地方政府还下达了年度债务限额。 

这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佐证。记者发现,就在去年8月,山东省审计厅对全省省、市、县(市、区)、乡镇四级2011年至2013年6月底的政府性债务情况进行再次全面审计。其中审计的一项主要内容便是摸清省、市、县(市、区)、乡镇四级地方政府性债务的规模、结构及增减变化。由此来看,地方政府操作的空间有限。 

不过,有银行业人士也透露,部分2013年6月之前的政府存量债务还是被增加了,如将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纳入预算。 

从债务类型来看,政府性债务分为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以及其他相关债务。 

风险能否可控 

“整体风险出现的可能性较小。”有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清理整顿的进行以及融资方式的改变,未来政府性债务规模将逐步缩小,由此引发的风险也会降低。” 

部分银行甚至开始为今年无法增加的政府平台贷款规模犯愁,某银行机构负责人透露,比较而言,平台贷款不良率仍保持在较低水平,不过今年这项业务完全处于停滞状态。 

其实,地方债务本身并不是问题,超出偿还能力的地方债务才是问题。据记者了解,多地在此次甄别清理政府性债务时提出“摸清底数,反映问题,揭示风险,提出建议”的原则。在解释“揭示风险”时,山东省政府相关负责人强调,注意揭示反映个别地区、个别行业不顾实际、大量举债、超前发展所造成的区域性和系统性风险,以维护财政和金融安全。 

市场普遍担心,政府未来可提供的抵押、质押资源越来越少,为政府融资平台存量贷款提供增信以及增量贷款提供担保,将更加困难。对此,“经过多年摸索,对于平台贷款风险,银行已建立一套完整的预警体系,哪些项目能进,贷款进多少都有评判标准。”有银行机构负责人表示,“按照总行要求,介入政府项目必须通过PPP方式,即公私合营的项目融资模式。对银行而言,PPP属新生事物,风险反而难以控制”。

[责任编辑:刁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