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债券 > 地方债 > 期待市政债 就是寄望市场决定性作用

期待市政债 就是寄望市场决定性作用

金融时报2013年12月29日12:55分类:地方债

核心提示:期待市政债,实质就是寄望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通过金融市场定价,市场投资者“投票”,为当前并不透明的地方融资行为建立起约束机制。

“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始终是悬在中国经济金融领域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各界对于审计署即将公布的地方债务审计结果早已屏息以待,而此前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将“着力防控债务风险”列入到2014年的工作重点,近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的情况时表示,部分地区政府性债务规模过大。

地方债务的风险点已然十分突出,其中风险到底有多大,在“面纱”尚未揭开之前,各方或许只能是揣度分析。对于地方债务规模的预测更是版本较多,最近引起舆论广泛关注的,则是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2013》。据测算,截止到2012年底,我国政府债务总额为27.7万亿元,占GDP比重为53%;其中,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达到19.94万亿元。

显然,看到风险所在恐怕不难,难的是如何化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思路是“把短期应对措施和长期制度建设结合起来”,以此做好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各项工作。十八届三中全会则给出了一条更为具体的改革途径,那就是“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发债等多种方式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这显然是一个强烈的信号,意味着市场期待已久的市政债有望“落地”,市政债或将成为地方政府阳光化融资的重要方式,担起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重任。

可以说,期待市政债,实质就是寄望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通过金融市场定价,市场投资者“投票”,为当前并不透明的地方融资行为建立起约束机制。既可为地方政府未来城镇化建设融资“开正道”,又能“堵歪门”,将当前一些隐蔽的蕴含风险较大的融资方式堵住。

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积累,是由于地方融资需求巨大,但又缺乏通畅的融资渠道所致。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此前明确表示,一些地方在近两年间新举借的债务中,采用信托、BT和违规集资等方式融资,融资成本普遍高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如BT融资年利率最高达20%,且不易监管,蕴含新的风险隐患。与此同时,未来融资需求却不断增长,巨大的资金需求促使地方融资欲望更为强烈,各种蕴藏新风险的融资“暗渠”相继冒出。

要解决地方政府的融资机制问题,就要让市场化发挥决定性作用,市政债无疑属于拓宽融资渠道的长期制度。所谓市政债,一般是以政府税收等一般财政收入或项目收益为偿债来源,主要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债券,发行主体是地方政府或者授权机构。从国际范围看,市政债在很多国家有着长期成熟的发展,对一国的城镇化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

实际上,国内各方对于市政债探讨已久。今年9月中旬,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表示,市政债的发行既是城镇化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财政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而早在两年前,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就表示,中国必须找到一种机制来解决城市化进程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考虑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他进一步指出,央行将推进金融市场对于市政债的定价能力,通过定价和评级产生约束机制。

的确,作为一种市场化的债务融资工具,市政债券对于中国城镇化建设、对于地方政府举债行为,都将产生深远而深刻的影响。有研究表示,应建立一个以市政债市场为基础的,有自我约束机制的地方政府债务融资体制,这一路径可以被称为从行政管控地方债务向建立市场纪律过渡的一个过程。该研究认为,在此过程中,通过市场机制的建立,加上立法、增加地方财政透明度、加强地方人大监督、建立预警体系等改革将会硬化地方政府的预算约束。央行在此前发布的2012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指出,市政债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融资工具。该报告表示,与银行贷款比,市政债是在金融市场上的公开融资行为,需要披露信息和获得相应的发债评级,债券价格可以及时反映地方财力的稳健状况,既面临较强的市场约束,也有助于激励地方政府通过改善当地信用状况降低融资成本。(赵洋

[责任编辑:周发]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