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债券 > 债券资讯 > 自贸区企业债券承销胎动 投行监管多重博弈

自贸区企业债券承销胎动 投行监管多重博弈

网易财经2013年11月25日10:09分类:债券资讯

核心提示:尽管央行尚未出台自贸区金融业务操作细则,但相关部门正紧锣密鼓地对自贸区金融改革方向进行摸底调研。有银行提出,在自贸区人民币资本项自由兑换的情况下,参与跨国公司总部人民币资金集中运营管理的试点企业能否在自贸区将其国际主账户、境内主账户合并为一个账户。

尽管央行尚未出台自贸区金融业务操作细则,但相关部门正紧锣密鼓地对自贸区金融改革方向进行摸底调研。

知情人士透露,上周外管局组织多家银行举行座谈会,了解各家银行针对自贸区内外资金流通的业务需求。

有银行提出,在自贸区人民币资本项自由兑换的情况下,参与跨国公司总部人民币资金集中运营管理的试点企业(下称“试点企业”),能否在自贸区将其国际主账户、境内主账户合并为一个账户。

尽管这项建议尚未被采纳,但外管局有意放宽试点企业短期外债额度上限,令银行看到试点企业在自贸区发行境外人民币债券的增长空间。

事实上,银行对自贸区投行业务的期望值,远不限于此。

此前,在上海银监局组织的自贸区银行业务沟通会上,多家银行询问《贷款通则》是否适用自贸区银行业务。

“他们之所以这么问,是想在自贸区尝试一些在境内无法操作的投行业务。”一家银行投行部人士透露,其中包括自贸区银行能否向企业发放贷款用于股权投资、跨境并购贷款是否取消企业自有出资比例等。

但是,银监局人士对此并未做出回应。

一位接近上海银监局的人士透露,除非银行能提出自贸区放宽这些投行业务准入门槛的必要性,否则相关部门倾向于维持现状。

“对自贸区金融改革,监管部门希望它具有可复制性,对相关金融政策向全国推广提供很多借鉴参考,而不是简单地放宽银行各项业务准入门槛。”他说。

放宽短期外债总额

去年底,央行推出跨国公司总部人民币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试点,首期在上海、北京分别选取6家与7家试点企业,如今第二批试点企业也即将面世。

试点政策的核心内容是,符合试点条件的跨国公司通过设立国际主账户与国内主账户,在央行允许的跨境人民币放款额度内,由企业自主决定每笔跨境放款的利率与额度,并实现两个账户之间的资金自由流通,相关部门对此采取余额管理,而不是逐笔放款审批。

此外,当国内主账户向境外主账户进行跨境人民币放款时,总额不得超过国内所有关联公司注册资本总和的30%,反之人民币从国外转入国内,需计入企业外债额度。

一家国有银行自贸区分行主管直言,一旦两个账户能够合并,在简化跨境人民币放款资金划拨流程同时,也给投行业务带来新商机。

他所说的商机,即企业资金全球一日游。具体而言,一家试点企业将每日中国业务的沉淀资金,通过合并账户划至境外,先在新加坡参与短期资金拆借业务;等到伦敦交易市场开始时,再将这笔资金汇往伦敦参与当地债券买卖套利;再到纽约金融市场开始交易时,这笔资金又能汇往纽约购买短期的资产托管产品等。

只要银行投行部门能提供足够丰富的资产托管、债券交易产品与短期资金拆借工具,这笔资金在全球一日游,能在三个交易市场获得三份可观的利息收益。

一家与会银行人士透露,基于账户合并带来复杂的资金核算问题,相关部门未能采纳账户合并建议,但他们正考虑放宽试点企业在自贸区的短期外债额度指标。

“这可能意味着,试点企业在自贸区从境外吸收人民币,可能突破注册资本总和的30%。”他说。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多位银行人士处了解到,所谓的放宽试点企业短期外债总额,不排除是放宽自贸区外商企业的“投注差”管理额度。按照现有政策,外商企业外债总额不得超过企业投资总额与注册资本的差额。注册资本不低于3000万美元、1亿美元的外商企业,外债余额分别不得超过已缴付注册资本的4倍与6倍。

“无论相关部门采取哪种方式放宽试点企业短期外债额度上限,银行都能获得可观的债券承销机会。”上述银行人士指出。由于境外人民币融资利率较境内低1%-2%,试点企业在自贸区发行境外人民币债券融资,再通过国际主账户将相关资金汇入境内主账户,只要在短期外债额度允许下,就能降低企业贷款融资成本。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目前多家银行正与试点企业讨论在自贸区发行承销境外人民币债券融资的可行性。

“但现在还在初步沟通阶段,大家都在等待具体的操作细则。”上述自贸区分行主管透露。其中需要解决的是,这类债券融资从自贸区资金进入境外,相关部门是否会对这一业务设定额度。

离岸投行业务风险担忧

除了试点企业在自贸区的债券承销业务,多家银行还打算在自贸区试水在境内难以操作的多项投行业务。

上述银行投行部人士透露,有银行之所以向上海银监局提出自贸区银行能否向企业发放贷款用于股权投资、跨境并购贷款是否取消企业自有出资比例等问题,主要是基于自贸区境内关外的定位,想了解上述投行业务可在多大范围内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

但上海银监局方面更想了解的是,在缺少存贷款利差的政策保护环境下,自贸区银行是否有能力抵御利率、汇率、流动性、国际金融危机等各类经营风险,尤其是在银行自贸区开展非本地居民企业(离岸的)投行业务时,能否准确评估海外客户的道德风险。

记者多方了解到,获准开展离岸业务的交行、浦发、招行与平安银行,在拓展初期都向海外企业客户提供各类结构性贷款产品与银团贷款业务。在缺乏对海外客户足够了解的情况下,部分银行一度遭遇较高的贷款坏账。

究其原因,境内银行在开展离岸投行业务时,无法时刻监控海外客户的贷款资金动向与具体用途,一旦有所疏忽,这些企业有可能迅速转移贷款资金逾期不还,留给银行不少信贷坏账。

“有家获批离岸资格的银行做了数亿元离岸贷款业务,发现坏账隐患较高,就放缓了离岸业务发展。”上述接近上海银监局的人士说。期间金融监管部门曾考虑,等到银行完成清理离岸业务不良贷款工作后,逐步收回离岸业务牌照。

“目前,监管部门比较担心的是,一旦放宽银行在自贸区的各项投行业务准入门槛,银行自身是否有能力应对各种未知的经营风险。”他说,这取决于银行的相关产品定价能力与风险管理水准。(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陈周阳]

分享到: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