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债券 > 其他债券 > 327事件回眸:中国金融期货永远的伤疤(3)

327事件回眸:中国金融期货永远的伤疤(3)

上海证券报2010年11月25日16:37分类:其他债券

金融期货之殇

闯下大祸的管金生不久便锒铛入狱,2003年保外就医,如今已恢复自由身。对当初的疯狂举动,在公众面前,管金生始终未置一词。事件相关的利益方面对记者的采访也不愿多说,讳莫如深。不过,327国债期货事件和关闭国债期货交易之后的十五年时间里,市场中人对此进行了不间断的反思。

作为证券市场初创时期推出的我国第一个金融衍生品种,国债期货的出生不可避免地带有“干起来再说”的草莽色彩。国债期货推出前十天,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国债期货业务试行规则》,通篇规则共9章52条。凭着这3000多字的《规则》,一个金融衍生品种就这样上市了,今天说来没人相信,但那的确就是当时的真实情况。不仅如此,相关法规不健全、监管缺位。国债期货市场长期处在无法可依的情况下运行,交易所作为一线监管机构没有履行对市场的自律监管职能。在327国债期货事件爆发前,由于没有明确的监管部门,实际“四不管”,整个市场处于无序失控状态。

采访中,当时参与市场的人士都指出,无论从利率环境还是现货基础看,当时的国债期货是个“早产儿”。从国际经验看,期货市场的顺利进行,必须有一个相匹配的现货市场。327品种对应的国债,其发行量只有246.79亿元,即使实行混合交收,整个国债的实际流通量也不足650亿元,极易导致市场操作和过度投机。

此外,在风险控制方面缺乏信息技术的支持,没有熔断机制,也是导致327国债期货事件的重要原因。李红光告诉记者,当时日间交易价格波幅高达3—4元,这在国际期市上是罕见的。而且,当时交易所如果在技术上做限制,万国那2000多万口空单也打不出去。

然而,更多的反思则指向了备受争议的保值贴补率。一位当时参与国债期货交易的资深人士告诉记者,国债期货演变为多空双方对保值贴补率和贴息政策的对赌,最终导致国债期货成为“政策市”、“消息市”的牺牲品。

在证券市场20周年之际,曾经一手推出国债期货的尉文渊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如果讲我这些年的遗憾,主要就是国债期货市场我们没把它搞成,最后被关了。特别是后人又是这样去总结,延误了发展进程,这个是比较大的缺憾。”

让人欣喜的是,有了国债期货的前车之鉴,股指期货推出半年多来总体上平稳运行。让金融期货成为推动市场发展的天使,而不是葬送市场的魔鬼,无疑是所有参与证券市场人士的共同心声。

[责任编辑:王婧]

分享到:

视觉焦点

  • 菲律宾:防疫降级
  • 坐上火车看老挝
  • 吉隆坡日出
  • 中国疫苗为柬埔寨经济社会活动重启带来信心

关注中国金融信息网

  • 新华财经移动终端微信新浪微博